绣惠街道的章友们,快来看你们村的村名来源呀!
绣惠街道各村名由来
01
旧章丘
东关南 东关北 东南隅 东北隅
西北隅 西南隅 西关 南关 北关
原章丘县治所在地。《章丘县志》载:北齐置高唐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1958年,章丘县移治明水,章丘城遂名旧章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大张家
元代,王姓居此,现村中虽无王姓,还保有王家胡同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德人由枣强迁来定居,取名张仪庄。后以张姓占多数,改名大张家村。
03
箭刘
刘姓祖居此地,以活牛筋制弓箭出名,得名箭刘村。
04
南苗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苗姓由枣强迁来,以姓氏命名。
05
城南寨
该村系于家寨和焦家寨(西村)二村组成,以姓氏命名。于姓无后,清代后期,二村合一。因位于章丘城东南,统名城南寨。
06
杜洪李、杜户庄
明初,由枣强杜家庄迁此建村。另说:清代张姓全家被抄,其后代逃此,值官兵追捕,村民冒死将张姓后人隐匿得脱,故名躲祸庄。后沿革为杜户庄。
07
杜洪李-洪家庄
明代建村,以姓氏命名。
08
杜洪李-李家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绣江河、巴漏河洪水暴涨,李姓从金盘村迁来建村,名小李家庄。
09
茂李
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漯河桥碑》载:该村原名磨李庄。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小孩被大车轧死,李未追究,放车夫自去。恰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深为赞许,便说:李家为人宽厚善良,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从而改名茂李庄。
10
大夫
建村于明代前,原为两个自然村,曾有过东流庄、西流庄、南小河、北小河、东陵庄、西陵庄不同的叫法。清代,该村夏侯氏任太医院御大夫(给皇室看病的医生,有品级),便合并统称大夫庄。
11
石家堰
据《石氏墓碑》载: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迁居焉。该村处于漯河旁。河道由南向北转向东,好似河边一堰。故以自然形体加姓氏命名石家堰。
12
山头店
山东 山西 山南 山北
元末,韩姓由吴地(苏州)迁来,因村在玉皇山脚下,长白山迤逦到此已是尽头,名山头店。另据明水街道浅井村田姓建于赭山东麓的墓碑云:山头店原名清泉镇。
13
太平
清末,京官刘大人来章丘视察,知县杨学渊回报治安状况时说:最安定的是城东侧珠市几个庄。于是刘大人将临近珠市的几个庄统一定名为太平。新中国成立后,因在城东,改名东太平庄。
14
三星
村原名平家庄。村东原有一泄水沟,水流至村边时就平稳了,因此得名平家庄。清乾隆版《县志·疆域图》有记载。建国后,根据东、西平家庄,北小庄三村呈三角形,遂改名为三星村。
15
西皋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村东原有一片大水,村址在水西的高地上。皋的字义即水边高地,故取村名西皋村。
16
金盘
唐代,有人利用河水落差,在村北绣江河上建水磨四盘,获利丰厚,故名金盘村。
17
渔张
宋代,该村有三个湾,大湾像鱼体,小湾像鱼眼,由张姓建村,故名鱼张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姓在村北建村,名船王庄。便认为姓王的乘船来打姓张的鱼,村名不吉,改村名为渔张庄。
18
船王庄
船南 船北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姓从辛寨乡漯河崖迁居此地,因村址三面环水,村庄好似水中一船,故名船王庄。
19
阎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阎姓由直隶枣强迁此建村,因村址恰处历史上绣江河曾多次在此决口的险工地段,故取村名阎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阎家庄。
20
南刘
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由直隶枣强刘家屯豆腐巷迁此建村,村名绣江园。民国七年(1918年),改村名为南刘村。
21
大高家
元代,该村是焦氏的花园,名余青园(《县志·康熙版》有记载)。明代后期,村人焦馨中进士,官至宁夏右副都御史,在村内建四层楼一座,改村名为进城庄。清初,改称高家庄。1937年,为与附近的小高家村相对,改村名为大高家村。
22
小高家
明代,高姓建村,以姓氏命名。进城庄改名大高家村后,因两村相对,该村遂名小高家村。
23
石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建村,名出王庄。因村中有些硬汉,专好打架斗殴,有人说:人硬不如石头硬。遂改村名石家村。
24
乔家
元代村西有一桥,村名桥头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乔姓由枣强迁此。明天顺年间(1457~1463),改村名乔家村。
25
马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26
沙埠
汉末,黄巾军在村西部建一仓场,因此村名仓场。宋时,在运粮河旁建一码头,靠码头形成一街,名沙埠。建国后,定村名沙埠。
27
安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28
路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路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29
花园
该村原为明代嘉靖八子之一的词曲家李开先的花园,名进游园,年久成村。周围村民习称花园。
30
华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31
南河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建村。因西巴漏河流经村南,故名南河庄。
32
北河
据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氏族谱》载:始祖自陇西迁章,距今600余年,九世祖国华,迁北河已四百余年。据此,该村建村当在元代初年。
33
施家崖
明初,施姓迁来石崖旁建村,取名施家崖。施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34
绿竹园
该村因建于竹林中而得名。
35
王金
元代,该村有个大力士,名叫王金子,因家贫无生计。便用三个大碌碡将全村唯一的水井口堵住。村人要打水就得给他点干粮,由他掀开碌碡。此事在当地流传很广。邻村便称王金子村。后沿革成王金家村。
36
小张
原名张家庙。有人开黑店,图财害命,被官府抄斩,绝了人烟。明初,移民来此建村,改村名小张庄。后为与大张家村对称,改为小张家村。
37
全福
明初,辛姓建村,以姓氏命名辛庄。后祖辈受穷,至建国前,以吉祥字命名全福村。
38
鲁家园
明初,刘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于章丘城鲁姓的花园内,故名。
39
回村
一村 二村 三村 四村 东村 北村
该村原名回军镇,即公元前479年晋赵鞅伐齐,侵及赖而还的回军地,以此得名回军店,亦称回军镇。后沿革为回村。该村历史悠久,远在汉代即为阳丘县驻地。该村现住户,多数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枣强迁来,以牛、王二姓最多,又称牛王庄。新中国成立前,王姓经营银器,工艺精美,行销全国,因此有金旧军、银回村之称。
40
大沟崖
南村 北村
该村地处古大清河畔,原名大清崖。清乾隆版《县志》尚称大清崖。清道光版《县志》则改为大沟崖了。《县志·桥梁》:大沟崖,鼎新桥。
41
康陈-康家
元代,村人因烧瓮发家,村名瓮发庄。《康氏祖谱》载:康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直隶冀州枣强迁到章邑北瓮发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村人康志皋谓糠在瓮中不吉,故改村名为康家村。
42
康陈-陈家
元代,村名向阳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由直隶枣强迁来,渐成大旗,改村名为陈家村。
43
南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由枣强迁来卜居于干涸河套旁,取名宋家套。后因与北套村相对,改名为南套村。另说:该村原名南窦庄,只于、刘两姓,接近绝祀。窦、李、宋三姓从回村迁入,改名南套村。
44
北套
姜、李二姓建村于干涸的河套旁,取名姜李套。《李氏族谱》载:李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枣强迁发章丘城北姜李套。后因与宋家套南北相对,该村在北,遂名北套村。
45
耿家
元代,耿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现村中耿姓虽仅两户,但村名一直未变。《县志·金石录·刘禄墓表》载:刘氏始祖,国初(明朝),自枣强以补籍徙章邑……女郎山之北耿家庄居焉。
46
夏家磨
清代,夏姓从刁镇旧军迁此建村。引绣江河水设水磨,故取村名夏家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