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镇街道村名历史来源!快搬着小板凳来听课!
刁镇街道各村名由来
01
旧军
旧东 旧西 旧南 旧北
旧军,历史悠久。《汉书》载:猇节侯启,赵敬肃王子。征和元年(前92年)封,十三年甍。《济南府志》云:章丘县西北有猇城即其地。南北朝时,此地属高唐县。隋改高唐为章丘,又属章丘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清平军驻地迁来猇城。军废后,人称为旧清平军,后沿革简化为旧军。
02
柴家
据《柴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柴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03
时家庄-时前
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04
时家庄-时东
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05
时家庄-时北
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06
王三、王四
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枣强县迁来定居小曹庄。后兄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村、王四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07
王福
据《王氏族谱》载:本村原名小曹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枣强县迁来定居。后兄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村、王四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08
索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09
崔高
崔姓祖居于此。明洪武四年(1371年),高姓由章丘西关迁来定居,改村名为崔高村。
10
堤张
据《张氏墓碑》载: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张氏自枣强迁来,择居于古河之堤,故名堤张村。
11
邵庄
邵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12
王官
据《王氏族碑》载:元代,村名常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迁此定居,常姓无后,改名王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姓出了个里正官,遂改村名为王官村。
13
尹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尹姓夫妇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14
左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左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15
溪柳
该村原名清福庄。因濒漯河,植柳固堤。民国十三年(1924年),教师焦凤云改村名为溪柳庄。
16
张官
宋代张姓建村。元代有人任官职,取名张官村。元代末年,起义的花马军与元军混战,致使村民逃匿,田园荒芜。明洪武二年(1369年),袁祯由枣强迁来定居,仍沿用张官村至今。
17
前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后刘前面,故名前刘。
18
刁镇
刁西 刁东
《焦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焦、刁、张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漯河为界,河东名焦家庄,河西名刁家庄。清代曾在此设镇,1946年,二庄合并,统称刁镇。
19
巩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巩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20
白衣
明洪武四年(1371年),刘、崔二姓由枣强迁来,在韦陀庙旁建村,即名韦陀村。次年又建一观音堂,塑白衣大士像,遂改村名为白衣。
21
沈家
据《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沈氏由枣强迁居章邑城东南五十里阎满庄。后一分支沈大贵迁居城北清平乡,定村名沈家。
22
后刘
据《张氏祖茔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自河北枣强迁来章邑后刘各务村。建国后,简化为后刘。
23
裴家
裴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现村中虽无裴姓,但村名一直未变。
24
周贾
元代村名黄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姓由枣强迁来定居,改村名为贾家村。辖周家村、贾家村2个自然村。
25
刘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此建村,因村周围有片洼地,故名刘洼庄。清初,刘姓出了个武举,该村名为刘官庄。
26
李家
据《李氏谱碑》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氏夫妇携二子,一筐一担,由菜阳水沟头(今莱西市驻地)迁来定居,适逢章邑编图,编入城北清平乡李大公庄。后夫妻不和,其妻携一子去临济区老鸦李家落户,至今尚有来往。民国初年,李姓兴旺,更村名李家庄。
27
任家道口
元代,村名郑家道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姓由枣强迁居今绣惠镇山头店,洪武十三年由山头店迁来郑家道口。清末,郑氏无后,任姓成为大族,改村名为任家道口。
28
小辛
据《王氏族谱》载:王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枣强迁发小辛庄。由此可知,元代时该村即名小辛庄。
29
芽庄
南芽 北芽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杨姓由绣惠镇船王村迁来定居,当时村东一片涝洼地,芦芽旺盛,故取村名芽庄。后庄南又有王、巩等姓陆续迁来,称前芽庄,原庄称后芽庄。后演化为北芽庄、南芽庄。
30
董家
该村在元代就叫董家庄。董姓无后,杨能由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沿用至今。
31
潘家
据《潘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廿六日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32
请十户
宋代该村只孙、孟、康三姓居住。因人丁不旺,又请来杨、张、任、王、时、李等十户人家,遂改村名请十户。
33
崔家
元代崔氏建村,以姓氏命名。
34
田福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福。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35
田官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官。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36
韩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姓就在此居住,以姓氏命名。
37
阚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阚氏七世祖携一子一女由山西洪洞迁来章丘城北定居,至十世发展成一大家族,以姓氏命名阚家庄。
38
山河
该村原名疙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山洪爆发,县令来查水情,嫌村名不雅,见村前有山,村后有河,改村名为山河村。
39
夏侯
夏侯氏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40
茄庄
明代村名田家庄。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捻军与清兵大战,一清兵跑进村作恶,被百姓杀死。清将要县官处理,不然血洗田家庄。县官乃以死囚抵命结案,并改村名为茄庄。
41
炭张
宋代,官道由村中通过,官府在此设炭张店墩。村中有官井一口,专供过往官兵用水。村名沿革为炭张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炭张。另说:明末清初,村名担仗铺。因大街好像一条担杖,一头一个弯,好像两只大水桶;街当中,村北又有一个弯,好像重担在肩,昂首直前的人头,所以叫担仗铺。由该村迁往龙山镇杲家庄的杲姓墓碑作钩担铺,这大概是由于挑水用的担仗一称钩担而引出的分歧。至民国建立,恢复炭张铺的古名。建国后,简称炭张。
42
山陈
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由枣强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陈家庄。建国后,因与章丘城北陈家庄重名,更名为山陈。
43
小坡
明代,由山西移民建村于小河旁,取名小泊庄。明末清初小河整平后,取名盛林庄。建国后改名小坡庄。另说:本村原名盛林庄。后因村址地处涝洼,水泊很多,更名为小泊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仍称小泊。因泊、坡二字音近,逐渐沿革成小坡。
44
曹庄
元代由七户曹姓建村,名曹家庄。建国后简称曹庄。
45
吴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时,取名兴隆村。后改名吴家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