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垛庄镇的章友们久等啦!你们的村名来源这不就来了!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垛庄镇各村名由来


01

垛庄-南垛庄、北垛庄


据现存北垛庄的《三官庙碑》载:该村原名南杜家庄。垛庄音近,约在民国后沿革成南垛庄,因成书于清末的《乡土志》尚称之为南垛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东峪


清初李姓建村,当时遍地柳树,取村名柳树峪。民国后,因该村位于垛庄东,改名东峪。

03

桥子


明末伦姓建村,名伦家崖。后赵姓迁来,又名赵家庄。因村中桥多,改名六桥口。清乾隆年间更名为桥子。

04

南峪


据碑文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高姓迁此建村,名高家峪。后陆续迁入新户,各据地势建村,该村在南,更名为南峪。

05

立虎-东立虎、西立虎


据张姓墓碑载:建村于明代中叶,名狸狐村。狸狐含义,古老相传,有巨石状如狐狸,取村名时颠倒狐狸为狸狐。清代末年立的封坡碑,既有实贴狸狐村的字样。公社化后改为里虎,后沿革为立虎。

06

圣水泉


明初,邢姓在滴水泉旁建村,以泉名为村名。因水源不足,春季常闹水荒,出于盼水的殷切愿望,改名圣水泉。

07

琴子-上琴子、下琴子


据北垛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官庙碑载:该村原名勤子庄,勤、琴音同,逐渐演变成琴子庄。后发展成二村,一在坡上,一在坡下,该村居下称下琴子。另说:建村时人烟稀少,村外野生芹菜很多,得名芹子。后坡上又建一村,遂成为上芹子、下芹子。还有传说是:明初建村,因在这里擒过贼寇,故名擒子。后发展成二村,村名也演变成琴子。 

08

邵庄


清代埠村镇徘徊村李姓迁此建村,村边林深草茂,蝉很多,当地人叫蛸蝉子,因蝉的鸣声悠长,取村名哨庄。后沿革为邵庄。 另说:清初建村,村民多从事烧木炭,名烧庄。后经常失火,居民怀疑与村名有关,乃转音为邵庄。1966年修水库,原村划入库区,全村搬迁。除按规划迁往今龙山镇便家庄一部分外,留下的迁往水库两崖的山上,一村分为三村。

09

黄沙埠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毕家坡(今属圣井街道办事处)一户姓毕的迁来立村。因附近土地是黄沙土质,取村名黄沙坡。后他回毕家坡路经埠村,受到启发,回来改村名为黄沙埠。沿用至今。

10

石匣


据碑文记载:明末建村,名长辛庄。民国初年,因村西巴漏河,枯水季节裸露出一块匣状巨石,故改名石匣庄。

11

温桑


据庙碑载:明初,于温泉旁建村,名温泉寺。因泉边有老桑树一株,村名逐渐演变成温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北垛庄三官庙碑载:温桑庄。

12

胡枝子


清代胡姓建村,以姓氏命村名。枝子,义谓胡姓的一个分支。

13

南明


据碑文记载:元至正十年(1351年),在东山腰建村。名芦家寨。后人口增多,迁村于此。因在北明庄南,故名南明庄。明万历四十年(1621年),北垛庄三官庙碑载:南明庄。沿革含义详北明庄条。

14

北明


明建文三年(1401年),张姓建村。当时无村名,后一秀才路过借宿,天明,秀才启程要走,请他起村名,因天已大明,秀才信口道:就叫北明庄吧!

15

石屋-南石屋、北石屋


元朝至正十六年(1279年),田姓由山西迁来,以石棚代屋,故名石屋。以西巴漏河为界分南、北两村,故名南、北石屋。

16

西庵


明代建村于尼庵西侧,故名西庵村。

17

上秋林


明初,李姓从隔长城岭相望的胡躲洛村(现属莱芜市)迁来,建村于楸林峪,村名后胡躲洛。后徐姓从明水镇鲍庄迁来,改名楸林庄。因峪下亦有一村名楸林,该村居上,名上楸林。后简化为上秋林。 

18

下秋林


明建文四年(1402年),王姓在楸林峪立村,即以楸林峪为村名。后来峪的上部又建一村,名上楸林。该村遂名下楸林。后逐渐演变为下秋林。

19

蒲皇


明末建村,原村址在北沟,叫对九峪。后迁来现址,因小河边长满蒲草,有一家开了纺织蒲窝、蒲墩、蒲垫的作坊,故名蒲坊。后沿革为现名。

20

石子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村于两条山沟交叉处,得村名十字口,后演变成十子口。另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立村。村名源于村头二石对立,状如狮子口,村以此得名。后沿革转化为石子口。

21

南麦腰


据碑文载:明宣德八年(1433年),石姓迁火石岭南建村。名南麦腰。详北麦腰条。

22

北麦腰


据碑文载:明末建村。当时此地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有很多木炭窑,故名密窑。当地 密、麦同音,民国后沿革为麦腰。该村位于火石岭北,名北麦腰。

23

东麦腰


据碑文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高姓迁来建村于火石岭东。村名东麦腰。详北麦腰条。

24

西麦腰


据碑文载:明初卢姓由山西迁往章丘县卢张庄。又从卢张庄迁来火石岭西建村。名西麦腰。详北麦腰条。

25

山圣圈


明初,李姓从莱芜大槐树迁来,建村于四面环山的圈形地方,根据地貌取村名山圣圈。

26

射垛

上射垛  中射垛  大射垛  南射垛  下射垛


唐太宗东征在官营扎寨,在附近山头立起很多靶垛,训练士兵射箭。建村时取名射垛。后新户相继迁入,各据地势建村,乃根据各村方位、大小命名。

27

官营


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得名官营。

28

四角城


据碑文载:明末建村。因地处章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县交接处,故名四角清。清代名四界首。建国后改名四角城。沿用至今。

29

团圆沟


明末,郑姓建村,名寨西村。后遭官府查抄,事后重返家园,家人得到团圆,故更名团圆沟。

30

岳滋


传说:有一大将出征把自己孩子撂在这里。建村时,出于对这位以身许国,不以私废公将军的崇敬,取名撂子峪。后演变成岳滋。 另说:明初建村。因村周围盛产多种中药材,村名为药子,后沿革为岳滋。

31

东车厢


据碑文记载:马姓从马李福庄(今属圣井街道办事处)迁来东厢地以东建村。故名东车厢。

32

西车厢


据碑文记载:本村建于一块车厢状的地块以西。故名西车厢。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北垛庄三官庙碑载:车厢庄。后因该村在车厢地西,故名西车厢。

33

小石屋


据村庙碑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村。因村西有一形如卧虎的大石棚,取名卧虎庄。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改村名青龙村。因位石屋(今南北二石屋)之西,曾名西石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村西有一形状似屋的小山洞,又改村名小石屋至今。

34

十八盘


据村内石碑记载:明末,仲姓迁此建村。因村北通赵家岭的山路,盘纡而上,共十八个拐弯,故取村名十八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评论
  • 浩航 LV10 知州
    46楼

    优质评论获赏0.18元

    值得收藏一下,上秋林村李姓不是从莱芜搬迁过来的,与胡躲罗是邻村,只有几里路不值得搬迁。从地里位置上来看两村处于长城两边脚下一山之隔。
    2022-1-13 · 山东
    回复
打开大章丘 APP,查看全部55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章友圈
  • 分享了图片

    柠檬果茶

    45
  • 分享了图片

    悦悦。

    37
  • #我的光盘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edsion

    36
  • 分享了图片

    ufvjk

    33
  • 别让光盘成为 口号,不剩饭 不浪费,珍惜粮食 就是珍爱生命,,#我的光盘行动#

    旖旎.

    33
  • 分享了图片

    A花果山

    31
  • #我的光盘行动#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珍惜粮食不浪费 。

    vivianma

    31
  • #记录美好瞬间#

    木子女神

    30
  • #我的光盘行动#一粒千滴汗,光盘不怠慢。每日打卡光盘行动

    心动

    30
  •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默默℃

    3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大章丘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