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明水”村名是这么来的!快来看看其他村吧!
明水街道各村名由来
01
明水
明一 明二 明三 明四
以泉水清澈净明得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绣水
原名寨子,又名梅花寨子,以紧邻明水,外村称为明水寨子。清乾隆元年(1736年)因地处绣江河发源地东麻湾泉头,改名绣水村。
03
眼明塘
原名西泉镇。唐太宗东征,路经此地,军士多患眼疾,有男、女儿童指引,以泉水洗眼,皆愈,二童倏已不见。为此,特建眼明堂庙,以为纪念。村名也改为眼明堂村。后因村址在塘子崖上,堂逐渐沿革为塘。1962年,沿化为塘子。
04
廉坡
宋代前,此处只有严姓居住,所以村名严家窝。《县志·道光版》载:宋代隐士廉复隐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廉坡。
05
砚池山
村最初沿绣江河而建,名涝洼庄。后人烟日繁,取兴旺发达之义,改名兴旺庄。全村制高点系赭山余脉,上建玉皇庙,庙前一池,名砚池,山也以池得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合山名池名,命村名为砚池山。
06
湛汪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孟姓从普集镇孟白庄迁此建村。因村四周环水,一片湛清,故名湛汪庄。
07
浅井
原村名叫浅清村因为把改朝换代新建王朝的国号清前加浅字,有引发文字狱的危险。清朝初年,由浅清改为浅井。
08
吕家
元末吕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09
查旧
据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牛姓墓碑载:该村原名富家庄,后毁于洪水。幸存者流落外乡,多年后回归故里,查到旧村址,重建新居。更名为查旧村,以为永久纪念。
10
张家
元代末年是相公庄王姓的佃户村。明洪武年间,张姓从普集镇祖营坞迁来,改村名为张家庄。
11
聂家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12
侯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姓从河北枣强迁来在小楼落户。后迁居于此,村名程家牌。明末改名程家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侯姓出了一个当官的,改村名为侯家庄。
13
禹家
明代禹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禹家庄。
14
孟家
宋代建村。明代有千户孟家之称。清雍正年间,一场大水,全村被冲。灾后重建新村,虽孟姓已他徙,但仍用原村名孟家庄。
15
山阳东、山阳西
明洪武年间建村,村址在赭山阳坡,故名山阳庄。
16
柳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柳姓建村于柳树丛生的大沟旁,故名柳沟。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
王家寨
清初王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18
岗子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因村址在赭山西南石岗上,故名岗子。
19
钓鱼台
村西河岸有高三丈、方二十余丈的土台,上建一庙,名悬泉寺,内塑姜太公、严子陵像。当时村名也叫悬泉寺。明天启二年(1622),山洪暴发,将土台冲成三面环水的小半岛。寺内供奉的姜太公和严子陵是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钓客,土台随之改名钓鱼台,村名也袭用台名称为钓鱼台。
20
后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村建于后营遗址,故名后营。
21
西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村建于西营遗址,故名西营。
22
前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村建于前营遗址,故名前营。
23
中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村建于中营遗址,故名中营。
24
牛牌
明代以前建村。该村东、西、北三面是良田,所以放牧家畜多在村南赭山。牛经常与邻村的牛混淆,为便于识别,在牛角上拴个牌子,后来人们就把该村叫成牛牌村。
25
河南
原村名徐庄,后改名王兵马庄。清初县官到此查案,见村在巴漏河南,信口道:这明明是河南村,为什么叫王兵马庄?遂改名河南村。
26
郑家
明代,相公庄镇郑姓财主的佃户在此居住。后郑财主破产,此地也发展成村。因所种土地原为郑财主所有,即起村名郑家庄。
27
三盘
原名龙蟠村。明初,有人在绣江河上建水磨三盘,遂改名三盘村。
28
三义
该村在1926年前属三盘村,称为三盘河东,后因分摊捐赋不均,以高广明为首的河东居民,联合李张等住户,团结一致分村独立。分村后取名三义庄。
29
四盘
明初,有人在绣江河上设了四盘水磨,后发展成村,名四盘庄。
30
宋家磨
明初,宋姓来此定居,在绣江河上建水磨,村因此得名宋家磨。后宋姓迁走,韩姓由章丘城迁居于此,村名未变。
31
宫王
明洪武年间,此地是皇族某王爷的王宫,他本人拿三个省的俸禄(一说管三省的钱粮),人称朱三省(名讳不详)。后朱家败落,王宫也被绣惠镇山头店韩师瑜买去,并迁来居住,韩是平头百姓,不敢用王宫做村名,乃把王宫二字颠倒过来成为宫王,作为村名,沿用至今。
32
绣源
明代建村,与樊家庄为一村,中隔绣江河,称樊家河南、樊家河北。土改时,为便于工作,樊家河南改名绣源。1951年独立核算,自成一村。
33
樊家
明代就叫樊家庄。樊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34
八里辛庄
该村原名许有小辛庄。清乾隆年间,因该村距县城(旧章丘)八里,遂改名八里辛庄。
35
杲家坡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杲姓从山西迁来在一名马鞍坡的坡地上建村,名朴里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杲姓已成大族,改村名杲家坡。
36
东石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村址位于石河东岸,故名。
37
西石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村址位于石河西岸,故名。
38
官道店
原村名张家牌。村前有从青州通济南的大道,通称官道。路旁有家开店的,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曾在此住宿,试毕返乡,再经此地,改村名为官道店。
39
太平
元代建村,因住户多以土法造纸,村也因而得名纸坊。清光绪年间,一京官路经此地,见村北石灰窑很多,认为火烧纸不祥,改名太平村。
40
王白庄
王东 王中 王西
明初,王、白二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王白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