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啦!闫家峪村名来源,快看看你知道吗?

闫家峪各村名由来
01
兴隆官庄
该村原是阎家峪的一部分。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洪暴发,将村庄冲成南北两段,北段改名兴隆官庄。1969年,为纪念盛习友烈士曾改名习友村。1986年恢复兴隆官庄原名。
02
闫家峪
商、周时,村名岩峡峪。明代叫提统镇。后阎姓改村名阎家峪。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洪暴发,将村冲成南北两段,北段改名兴隆官庄,南段仍叫阎家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水峪
明代建村。因三面环山,沟有泉水,故名。
04
天井
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该村四面环山,好像一座天井;二是村处深山,饮水困难。明代时,在村东山沟里冒出一股泉水,形成天然水井,故名。
05
郭家楼
清代,郭姓从官庄乡徐家村迁来,傍山建村,房屋高低错落,远望似楼,故名。
06
东八井、西八井
明代建村,以水井取名,上边的叫上井子,下边的叫下井子。附近的九顶山形如八字,清末遂以方位和山势改名东八井、西八井。
07
孟家峪
唐代建村。当时有上花园、下花园、老坡庄子、破庄子、崖家峪5个自然。清同治年间(1862~1874),捻军东征,连年战乱,五村并为一村,因孟姓是大族,故名。
08
青野
东青野 西青野
原名高李庄。清代有土匪前来骚扰掠夺,被村青年自卫团打跑,自此该村青年自卫团野(不怕死),名声大振,改村名青野。后分为二村。
09
弓角湾
唐代建村。村东滨东巴漏河,河道弯曲如弓,河身潴水成湾。以地形特点命名。
10
矿井
原名石屋土。清代,有人在村外开银矿,改村名矿井。
11
赵八洞
明代以前立村。周围有龙藏洞、吕祖洞、牛栏洞、梯子洞、狼穴洞、老虎洞、劈缝洞、廓落洞八洞。故名。
12
盆崖
上盆崖 下盆崖
宋代建村。在天仓岭北小山沟崖里有一石堑,上有一小泉,泉水下滴其上,年深日久,滴水穿石,大石上形成了一盆形坑,故名。
13
西南峪
清代建村西南方向的沟峪里,故名。
14
池凉泉
明代,安姓从周村安家庄迁来,在池凉泉旁建村,故名。
15
马闹坡
唐王东征时,曾在此歇马休整。某夜,天上突然落下了七颗星(陨石),马受惊乱闹起来,故名。
16
法家峪
明初,法姓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17
田家柳、毕家柳
明代、王、毕、田三姓先后迁来建村。村四周及汶河两岸全是柳树林子,故名。
18
王家柳
村名来源不详。
19
常三行
明代,常姓建村。村前有一桑园,村名常桑行。因桑丧同音不吉,清代改名常三行。
20
石门
村北山上有一门形石崖,故名。
21
响水泉
村南山泉水流入村中井内,水细流缓,入井哗啦哗啦作响,故名。
22
双水泉
明末建村。村西有两股清泉,从南北分别流出汇入一井内,故名。
23
三角湾
明代建村。村旁有一三角形水湾,村民以湾水多少预卜年景:水多丰年、水少歉年。村以湾命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4
西周峪
唐代时,村北有一镇,名河北镇,遭火灾全毁。周姓从镇上迁来,于河西山峪中建村,故名。
25
北王庄
据碑载:二百年前,村南黄石关(今无),南北各有一户姓王的,在关北的就叫北王庄,属章丘;在关南的叫南王庄,属莱芜。
26
下白秋
元代,一犯人起解莱芜,乘夜逃到此处藏身。后成家立业,发展成村。因他逃走时正是青纱帐起的秋天,逃到这里时东方已发白,便命村名为白秋。明末,上边又建二村,乃根据地形命村名,该村居下,故名。
27
中白秋
明初,这里已有高家庄、赵家峪、宋家庄三村。明末,已连成一体,因位于上、下白秋中间,故名。
28
上白秋
元代,村名王家桥。明初遭瘟,灾后,荒无人烟。明末,高姓从普集镇池子头迁来建村。因位于中白秋之上,故名。
29
冯张宅
明代,冯、张二姓建村。盖的宅院很阔气,人称 冯张宅,后沿革成村名。
30
小新庄
清代建村,村名孙家庄。因居住分散,1930年重新建村,改名小新庄。
31
鱼湾
清代,建村于汶河北转弯处,地势低洼,潴水成湾,常年不涸,水中有鱼,故名。
32
石匣
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石匣。
33
三台庄
据碑记和家谱栽:明初,卢、贾两姓进山在一处三面高、一面低的台形地上建村,故名卢贾台。明末,石姓迁来,村中成了三姓,故改村名为三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