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各村名历史来源,快收藏起来给别人科普吧!
水寨各村名由来
01
水寨
水南 水北
水寨命义,历有争议。一说:地处绣江河尾闾,紧靠白云湖,众水来汇,以致常年潴水,滨水建村寨而得名。又说:金末山东大乱,地方豪强聚众割据,兵祸连结,居民为避散兵游勇骚扰,便阻水结寨以自保,得名水寨。东汉末年,黄巾军在今水寨南村之城子庄筑黄巾固城。《水经注》云:百脉水,北经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郝家楼
该村原名今井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郝姓迁来定居,改名郝家村。民国年间。村内郝姓建了一座五层楼,遂改村名为郝家楼村。
03
王家桥
据《隗氏家庙碑》载:该村原名王家桥。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隗氏迁此定居,沿用原村名至今。
04
隗家
《隗姓家庙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隗姓由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命名。
05
范家
据修于明永乐年间的《范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讳林,由直隶枣强迁此立村,名范家庄。
06
赵官桥
该村原名杨家巷。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从直隶枣强迁来定居。杨姓无后。赵氏乃以村东北绣江河上的官桥加姓氏命村名为赵官桥村。
07
康家
据《董氏族谱》载:该村原名康家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姓从直隶枣强王善友村迁来定居。康姓无后,但村名沿用至今。
08
南辛
此地原有旧军孟家的几户佃户居住,后逐渐发展成村,取名新庄。因村北已有个新庄,该村在南,遂名南辛庄。后沿革为南辛庄。
09
彭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刘二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10
孟庄
据《孟氏族谱》载:该村原名船上王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氏由枣强县瓦盆庄迁此定居,改村名为孟庄。周围村庄则称之为末庄。
11
濛口
濛东 濛口
古代,小清河流经此地,当地人称河。此处有一渡口,宋代发展成村,取名濛口村。
12
苑李
明洪武二年(1369年),苑、李二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13
马高
据《关帝庙碑》载:该村原名小辛庄,村址在现村西北0.5公里处。遭水灾,迁于高地建村,取名高洼庄。因村有马、高、鲁三姓,又称三高庄。建国后,以姓氏命名马高村。
14
高高
沿革含义,详见马高村。
15
鲁高
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有一湖(现无),取村名汪湖。后去水旁,简化为王胡。
16
季周寨
该村原名四槐树。明洪武二年(1369年),隗氏由冀州迁来定居。因怀念故乡,定村名冀州寨。建国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季周寨。
17
范家
据修于明永乐年间的《范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讳林,由直隶枣强迁此立村,名范家庄。
18
狮子口
据《郑氏族谱》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郑姓迁此定居。村南小范家庄庙前有石狮一对,蹲踞大路口,遂取村名狮子口。
19
张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20
贾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21
辛丰
张家林的几户农民迁此种菜,取名新村。人们盼望丰收,以嘉言命名新丰村,后沿革为辛丰村。
22
张家林
据《董氏族谱》载:该村原名纱罗店。宋朝状元张万仓获罪隐居于此。死后葬村北,称张家坟。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治先由枣强迁来居于此,因张家坟林木繁茂,遂改村名为张家林。
23
东殿前
沿革含义详见西殿前村。
24
西殿前
该村原名彦张庄。明代,村北建一佛殿,改村名为殿前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洪水将村冲为两段。该村在西,称西殿前村。
25
罗绫
本村原名卧龙岗。明洪武六年(1373年),李氏夫妇由枣强迁此,以织罗绫为生,遂改村名罗绫村。
26
赵百户
该村原名杨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世袭百户赵才兴由枣强迁此,改村名为赵百户寨子。后沿革为赵百户村。
27
垛寨
原名筑家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从枣强迁来定居,改村名为垛寨村。命义不详。
28
托寨
明代以前,村名叫寨子,是强盗藏身之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齐二姓迁此定居,改村名为脱寨,后沿革为托寨村。
29
郑家
该村原名薛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姓由枣强迁来定居,改村名为郑家庄。
30
太平
该村原是个佃户村。建村后连年灾荒,群众渴望太平,遂以吉祥嘉言命名为太平庄。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