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营养常识”误区,章友们中招了几个?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听说过以下的几个关于营养知识方面的误区,今天,我们就来逐一拆解这些流传甚广的营养误区,看看它们的 “真面目” 究竟是什么:
一、米油养胃?假的!
很多人认为粥熬出的那层黏糊糊的米油,是浓缩的营养精华,尤其适合肠胃虚弱的人。但实际上,这层米油的主要成分是糊化的碳水化合物,本质上就是 “碳水化合物的聚集”,几乎不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素。与其指望米油养胃,不如直接吃一碗软烂的米饭,既能提供更全面的能量,饱腹感也更强。
二、骨头汤大补?你想多了!
不少人觉得,骨头炖上三五个小时,钙质就能全融入汤里,喝了能补钙。但科学研究表明,骨头中的钙主要以磷酸钙形式存在,很难溶于水,即便炖再久,汤中的钙含量也微乎其微,甚至不如一杯牛奶。反而,长时间炖煮会让骨头中的脂肪、嘌呤大量进入汤中,导致汤品油腻、嘌呤超标,痛风患者和高血脂人群尤其要注意。想要 “补”,不如直接吃炖烂的肉,或者搭配汤中的蔬菜,最后少量喝汤即可。
三、鲜榨的果汁维生素C含量高?
你错了!其实榨汁机已经把水果本身的膳食纤维都破坏了,反而糖分会升高,维生素C相比较完整水果而言已经大大降低了!
四、蜂蜜有通便的作用?
一杯蜂蜜相当于热量70千K的一杯糖水,相当于啃了一个苹果差不多,其实蜂蜜本身不具备美容养颜的效果,有些人过多的食用还会导致痘痘大爆发!所谓大家听说的通便效果,其实是果糖不耐受在作祟!
五、喝红糖水能“补铁补血”?
女性经期喝红糖水,似乎成了一种 “传统”,认为它能补铁补血。但实际上,红糖中的铁含量非常低,每 100 克红糖中仅含 2.2 毫克左右的铁,且多为吸收率较低的 “非血红素铁”。红糖中的铁含量远低于猪肝、鸭血等食材,要想喝够每天的补铁量,需要至少喝180杯红糖水!
六、果脯、蜜饯是健康零食?
不少人觉得果脯、蜜饯是 “水果做的”,应该属于健康零食。但实际上,为了口感和保质期,果脯、蜜饯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糖和盐——糖能掩盖水果脱水后的酸涩味,盐则能防腐、提升风味,有些蜜饯的糖含量甚至高达 60% 以上。同时,水果在脱水和加工过程中,维生素 C 等水溶性维生素会几乎损失殆尽,仅剩少量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与其吃果脯蜜饯,不如直接吃新鲜水果,既能摄入完整的膳食纤维,又能获取充足的维生素。
这些误区之所以流传广泛,大多是因为 “经验主义” 或 “传统认知”,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很多 “常识” 其实并不科学。看完这些真相,你是否也恍然大悟?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还听过不少类似的营养说法,比如 “吃黑芝麻能黑发”“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 等。你有没有被哪些营养误区 “坑” 过?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流传很广但不靠谱的营养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一起避雷,科学饮食!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