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稻田里的国庆!这粒米的“秋收日记”
米袋子鼓了
咱的“中国碗”才更稳
一起来看看
【原文如下】
【编者按】
时代奔涌,山河脉动。在宏大的时光叙事里,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都正与家国脉搏同频共振。这个国庆,我们将镜头——
一抔土,见证文明不熄的根脉;一条路,加速一座城与未来的对话;一炉火,承载产业突围的雄心;一粒米,夯实“中国碗”的根基;一张合影,定格创业者心安的故乡;一味烟火,熨帖千家万户的团圆;一份成绩单,写就硬核发展的韧性;一封信,寄予奋斗者明天的期许。
八篇特写,八个切片,是八次对章丘肌理的深入触摸。
我们以时光的显微镜,看见平凡日常里的非凡坚守,听见细微处奔涌的时代涛声。这不仅是章丘的故事,也是千万中国县(区)域奋进的缩影;不仅是国庆时点的切片,更是一曲由百万章丘人民共同撰写的、铿锵有力的时代和声。
从10月1日至8日,让我们一同走进章丘——见人,见事,见精神;见微,见著,见时代。
谨以此系列,致敬每一个在奋斗中熠熠生辉的平凡你我,致敬这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精彩。
——微观里的宏观:章丘的八个国庆切片
一粒米,秋收里的“中国碗”

(此图片由AIGC技术生成)
清晨五点,晶莹的露珠还挂在稻穗上,明水街道西营村党总支书记李鸿波就下了田。他弯腰捻起一株稻穗,指尖传来的饱满触感让他眼角泛起笑意:“这香气,是咱章丘人最熟悉的味道。”
“一株开花满坡芳,一家煮饭四邻香。”这缕熟悉的味道是记录在《济南府志》里“章丘明水为最”的古老稻香,即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仍深深镌刻在章丘人的记忆里。它向世人诉说着章丘人与土地的约定,也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时代答案写进大地的年轮里。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端牢“中国碗”的重要基石。
在山东省农科院的实验室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带头人张士永带领科研人员运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破译了明水香稻的“香味密码”。他们通过分子标记跟踪香味基因,把明水香稻的千年稻香和“红芒”特点同时保留了下来。如今,明水香稻的后代——“红芒十三香”已衍生出71个细分品种,稻株产量也更高、更抗倒伏。2022年,明水香稻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我国农作物“基因宝库”添了抹稻香。
晨曦微露,年愈古稀的高广炳早早地蹲在了葱田里,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近两米高的葱白。40多年来,这双手从万千葱苗中选育出闻名天下的“大梧桐”,用心呵护这片土地上最甘甜的滋味。
秋风起,又到谷子收获时。今年是察时省忙碌在龙山小米种植基地的第八个秋天。那年,为让濒临灭绝的“阴天旱”老品种重焕生机,他与省农科院专家一头扎进田里,从万千株谷穗中筛选、提纯,成功研发出“龙之草”系列优质新品种,让“龙山贡米”香飘当代。
走进恒温育苗车间,张伟丽熟练地托起一株西瓜嫁接苗,嫁接夹如创可贴般精准固定切口。20载春秋,从攻克嫁接难题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她让“伟丽种苗”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年育苗超1亿株,带动高官寨甜瓜种植近7万亩,年创收15亿元,真正让小种苗成为助民增收的“大芯片”。
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高官甜瓜……一张张驰名全国的“农业芯片”,因为守护者们的笃定前行,真正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古老的农耕文明不断焕发蓬勃新生。“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在这里化作了复活千年味道的鲜活实践。
仲夏时节,西营村的稻田里,播种机匀速前行,600多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连成一片“绿海”。
然而,早在2011年,农林专业“科班生”李鸿波回到家乡时,这片稻田还是零散的“吃饭田。这位土生土长的稻田娃决心和村民一道,让千年香稻结出高产硕果。他与省农科院联合成立香稻研发中心,打造明水香稻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如今,明水香稻亩产提升20%,还衍生出香糯、长粒香等新品种,开发的米粉、粽子成了市场抢手货;稻田鸭、稻田蛙的立体循环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曾经的零散地块,变成了亩产超千斤的“致富田”。
西营村的蜕变,正是章丘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一片田到万顷田,从一粒米到万担粮,章丘人用智慧与汗水,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深耕于每一寸沃土。
在17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5.5万亩高标准农田如一张巨网,贯通水系、平整土地,筑起“吨半粮”产能核心区的根基。刁镇的万亩示范区、宁家埠的千亩示范片里,强筋小麦与糯玉米间作,绘出生态农业新图景;新增的“菜篮子”蔬菜保供园区,让220万吨瓜果菜菌、12万吨鱼肉蛋奶从章丘输往四方;明水香稻、章丘大葱等特色产业达60余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05亿元,全市占比近四分之一。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拓宽共富路径”……章丘人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守牢161万亩耕地红线,不仅要让粮食产能稳定在64万吨以上,更要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金疙瘩”。
从一粒米的育种,到全产业链的打造,章丘正构建起“生产+产业+经营”的现代农业体系:生产端,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土地流转+土地全程托管服务”,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产业端,“十大特色种植”“六大特色养殖”形成集群,农产品加工业让“种得好”走向“卖得好”;经营端,伟丽种苗、东方娇子、晶荣食品等企业发挥龙头链主作用,带动产业链全面发展。
“十百千”高质量发展工程引领下,全域共富共美的振兴动能更加强劲:全区525个行政村年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10个村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74元,居全市首位……“五个振兴”的蓝图在这里落到了实处。
丰收节上,西营村的稻田里满是欢声笑语。收割机轰鸣着驶过,金黄的稻子颗粒归仓。李鸿波捧起新米凑近鼻尖,脸上笑意盈盈:“这米熬成粥能香飘半条街!”
稻田旁,章丘区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奏响欢快的锣鼓,丰收的赞歌响彻广阔的田野。粮满仓,果飘香,菜盈筐。章丘的丰收是土地的馈赠,更是用双手创造的幸福生活。连续八年的庆典,不仅是农民的节日,更是章丘好粮装进“中国碗”的见证。
(此图片由AIGC技术生成)
国庆假期,明水古城度假酒店的餐厅里,一碗碗明水香米饭被端上了游客的餐桌。热气氤氲中,那缕穿越千年的香气,从实验室飘向田野,从历史走向未来,最终融入“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宏大篇章。
一粒米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关于土地与收成,更关乎一个农业大省的担当,关乎一个民族对饭碗的珍视,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秋风再次拂过章丘的田野,金色的稻浪里,藏着的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希望
【小编有话说】
这粒刚收的米才是“中国碗”的底气!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章丘融媒”,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