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一乡村火了!为何众多名家纷纷到访、齐聚此地?
石匣村“过半年”已经开始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如下】
在树荫下尝伏羊鲜嫩,
在戏台前听梆子激昂,
在古村巷陌寻戏文里的旧时光
……
7月13日,
“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
第七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
在济南市章丘区石匣村
拉开帷幕,
杨立新、党中华、宋小川、裘芸等
名家齐聚,
为戏剧节加油助威。
石匣村,
章丘梆子的发源地。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
“过半年,看大戏,吃伏羊”是
石匣村沿袭数百年的民俗。
自2019年开始,
石匣村将这一老民俗办成了
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
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至2024年,
已经成功举办了
六届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
托起了石匣村
从“深藏闺中”到“广结良缘”的蝶变。
青年歌唱家党中华,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小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之女、花脸名家裘芸,《武家坡2021》原创者,麒派与南派京剧传承者李政宽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艺术家纷纷携拿手好戏精彩亮相。从经典戏剧选段到新编歌曲、戏歌,唱念做打、戏韵流转,传统与创新在方寸舞台间碰撞交融。
著名演员杨立新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很开眼、很受震撼,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大山深处有一个石匣村,石匣村不仅有一个戏剧节,还有那么多的民居、民宿,以及大家不知道的风土人情,希望大家都来看一看”。
《武家坡2021》的原创者李政宽是一位“95后”。他说,石匣村风景秀美,在这里逛一逛,激发了很多创作灵感,相信随着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的成熟,这里会拥有更多戏剧气质,得到更多文化滋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像石匣村一样的乡村能够将高雅艺术、人文关怀引入其中,“现在年轻人空闲了都喜欢往山里边跑,我觉得石匣村就是一个好去处。”他同时透露,目前正在创作一部与石匣村章丘梆子相结合的作品。
让杨立新感到新奇的,还有“章丘梆子”,“以前只知道有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没想到还有个章丘梆子”。
在石匣村,章丘梆子是村民们心中的文化瑰宝。与同流行于山东的吕剧、五音戏不同,章丘梆子以气势恢宏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如《洪打朝》《鲁明征西》《辕门斩子》,唱的是家国情怀、忠孝节义。这里的村民们既是干农活的行家,又是唱梆子的里手,放下锄镰,扮上生旦净末,古戏台上,锣鼓喧天、丝弦盈耳,吼出一声梆子震彻云霄。
2016年,章丘梆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匣村成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019年,村里筹建了章丘梆子戏剧博物馆,更是借着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的东风,将这一濒临失传的乡音吹向山外。如今,章丘梆子金声玉振的唱腔,不仅丰沛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成为石匣村响亮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感受这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看大戏,还有“吃伏羊”。一碗伏羊的背后,是石匣邻里乡亲之间的“攒”文化。在物资匮乏的年月,街坊邻居一起凑钱买一只羊,这份珍重便化作对美味的极致追求,成为整个村子最温暖的年节仪式。如今,石匣的村民依旧遵循古法,柴火灶上支起大锅,山泉水咕嘟咕嘟小火慢煨,锁住羊肉的鲜嫩本真。羊汤色泽乳白、醇厚鲜美,羊肉酥烂得能化在舌尖,辅以简单的葱花香菜,便是人间至味。在戏剧节的锣鼓声中,循着弥漫整个村落的伏羊香气,寻一处农家小院,捧一碗滚烫的羊汤,暖流熨帖肠胃,升腾的烟火气里,氤氲着石匣最质朴的乡村温度。
当戏台上的锣鼓丝竹暂歇,当一碗伏羊汤喝得见底,不妨移步黄河大集,开启一场别样的乡村文化之旅。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集,更像是一座流动的乡村文化博物馆,藏着黄河岸边最质朴的生活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琳琅满目的摊位上,精美的手工艺品巧夺天工,每一件都藏着匠心与传承;新鲜的瓜果蔬菜堆得满满当当,带着田野的清新与生机;飘香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那是最地道的乡土滋味;丰富的土产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每一样都承载着质朴的风土人情。商贩的吆喝蘸着热情,游客的议价掺着笑语,孩童的欢呼溅起雀跃,声声交织,谱成生动的市井交响。
据悉,
一直到7月20日,
还将有多场大戏
精彩上演,
等您来“入戏”!
【小编有话说】
石匣村过半年的热闹已就位!
记得带上好心情出发,
体验完别忘了把精彩瞬间
发帖分享到大章丘 APP
和大家一起定格这份独特的夏日记忆呀!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新黄河、官庄街道”。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